由環保部組織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已進行月余,第一輪次已經結束。按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
2017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安排,京津冀及周邊“2+26”個城市2017年3月底前完成“散亂污”企業排查,并確定“散
亂污”清理企業名單。
然而,數據報到環保部,“散亂污”居然有5.6萬多家,這讓環保部有關同志也大吃一驚。所謂“散亂污”企業,是指
不符合產業政策,不符合當地產業布局規劃,未辦理工信、發改、土地、規劃、環保、工商、質監、安監、電力等相關審批
手續,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企業。
數據報送與強化督查同步,暴露出地方的很多問題。有的地方虛報數字,督查到現場一看,企業根本不存在;也有地
方排查“散亂污”企業不徹底。比如滄州市督查組針對企業聚集村進行督查,抽查了其中5家企業,均屬于“散亂污”企業,
村里類似加工企業有200多家,都未收入“散亂污”企業名單?;蛱搱笙胙Γ虿m報想給自己減壓,地方的心態著實耐人尋
味。
無論是散、亂,還是污,這些企業都有違法違規之處,這樣的企業長期存在,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地方監管的缺
位;“散亂污”大多集中于鄉村,也折射出環保壓力逐層衰減的問題依然存在。
加快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產生活方式,讓人民群眾不斷感受到生態環境的改
善,這是黨和政府的承諾,也是對各級地方政府的要求。面對嚴峻的環境形勢,中央有要求和囑托,百姓有期待,地方政府
環保重任在肩,能否感受壓力,履行職責,考驗執政理念,也考驗其執行力。
最近幾年,為讓環保壓力有效傳導,中央想了不少辦法,《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生
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先后出臺,中央環保督察全面出擊,就是希望把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不折不扣地傳達
到位貫徹到底。然而,在這樣的大趨勢下,依舊有地方環保壓力層層遞減,甚至中斷在“最后一公里”。面對環保問題,市
長急了縣長不急,縣長急了鎮長不急,這種情況導致產業政策到下面失靈,該淘汰的落后產能依舊生產;對違法違規見怪不
怪,沒有審批手續、違法超排企業的日子照過不誤。這種情況不改變,行嗎?
環境保護是全社會的事業,環境質量提升是日積月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從中央到地方,從企事業單位到普通公
民,大家都得把責任扛在肩上。監管的高壓,得讓違法企業感受到,問責的壓力,得讓各級干部感受到。只有各方參與,扎
實行動,才能積小勝為大勝,打贏治污攻堅戰.